来自拉面特产地的“巨齿”兰州龙
国内的小吃面食中有一个地方的独站一席,它们开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每个在外奋斗努力的人都吃过它,它就是兰州拉面,在这个发拉面让大家认识的地方出土过一只亿万年前的生物,2003年甘肃省地矿局的地矿勘察院专家李大庆直来博士在兰州盆地发现了巨型恐龙尾椎化石的出露点。经过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他们成功挖掘出了同一个体的下颌骨、颈椎、背椎、肋骨、尾椎、坐骨等在内的103块化石。2004年4月,这些恐龙化石骨骼被运回北京,进行修理、装架复原和模型制作,到2005年8月,整个装架复原工作结束。经过研究,这次发掘出的恐龙是一种新的恐龙,根据它出土的地点,科学家把它命名的“兰州龙”。
兰州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距今有1亿年左右,当时兰州盆地属于亚热带地区,是内陆的淡水湖泊,分布着一 系列的古岛屿,气候温暖湿润,生物种类十分丰富,兰州龙化石的下颌长度可达1米,据此推测兰州龙的体态十分笨重,估计它的体长大约为10米,高度大约为4.2米,体重大约5.5吨,是一种四足行走或者偶乐两足行走的恐龙。兰州龙最显著的特征是牙齿巨大,它的单颗牙齿最大的有7.5厘米宽,14厘米长,是世界上已植食性恐龙中牙齿最大的。兰州龙每侧分布有14个齿槽,单个齿槽的宽度平均为4厘米。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兰州龙属于鸟脚类恐龙中比较早期的斧胸龙类。而斧胸龙的化石原本只出现在非洲地区。如今兰州龙的出现,把原始斧胸龙的分布地区从非洲大陆扩展到了亚洲地区,这一表明在早白垩纪时期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之间曾经可能是连在一起的,至少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某种联系。另外,兰州龙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首次在甘肃省境内发现的完整的巨型恐龙,这一发现填补了恐龙研究中的一项空白,是中国内陆地区地质科研取得的重大发现和重大成果。它的出现对于研究兰州盆地及周边地区的古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兰州龙的生活习性等谜团还没有解开,为了早日全面了解兰州龙,科学家也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