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气的双冠龙
双冠龙的头型在恐龙中十分奇异,我们生活中的公鸡是以花冠闻名的,双冠的意思是有两个这样的冠,双冠龙求偶期间的雄性孔雀为了吸引雌性的注意,便会炫耀地展开自己的尾翼,我们将此称为孔雀开屏,在远古时期的侏罗纪时代,也有恐龙做类似的事情来吸引异性的注意,这种恐龙就是双脊龙,这是它另一个名字。
1944年夏天左右,古生物学家发现了双脊龙的第一个标本,由于当时的古生物知识有限,他将它命名为魏氏斑龙,直到1970年,他再次发现了这一物种的另一具标本。这次,这个标本上带有一对骨冠的头部,这一下让威尔意识到这是一全新的恐龙品种,于是他根据标本的特征把它命名为双脊龙。
双脊龙的视力很好,鼻子的开头也高,头颅骨上长有一对新月形状的巨大古冠,其上有鲜艳的色彩和花纹,可以吸引异性。不过这些骨冠非常脆弱,因此不能用于战斗之中。双脊龙头骨上的眶前窗比眼眶要大,颌骨很发达,下颌骨比较狭长,同时上颌的牙齿比一下颌的牙齿长,满嘴的牙齿像锋利的小刀一样。
双脊龙牙齿的前后边缘上还附带着小锯齿,这让它能很轻松地撕碎任何捕获到的猎物,然后将大块的肉吞进腹中。除此之处,它头骨上在眼睛后面的部位都有孔,这些孔是为了更好地附着在那些牵动颌骨的肌肉用的,它撕咬的力量可见一般。
站立时高约2.5米的双脊龙,虽然和后期出现的其它肉食性恐龙相比,略显孱弱,但它的后肢强壮有力,有利奔跑,前肢长有利爪,适合撕裂,这些物质让它成为早侏罗纪生态系统中最残暴,最凶猛的食肉恐龙。它的食谱空间包含什么,这是古生物学家一直在争论的问题,拥有发达后肢的双脊龙能够飞速地追逐植食性恐龙,比如全力冲刺追逐小型、稍具防御能力的鸟脚类恐龙,或者体形较大,较为笨重的蜥脚类恐龙等。在追到猎物后,它会用长牙咬并同时挥动脚趾的手指上的利爪去抓紧食物,然后张开血盆大口,狠狠地撕裂猎物。不仅如此,双脊龙还能使用灵活的前颌从稠密的蕨丛、石头缝中叼出小蜥蜴来记错充肌。
不过,在食物匮乏的时候,由于双脊龙具有一个不可以撕裂独特皮肤,钩状的前喙,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双脊龙也许和******一样,专吃动物尸体,并且可以用那羽冠状的头脊撑开胸前的皮肤,使它们免于闭合,以便更好地享用猎物的内脏。不同的是,它只那些大型原蜥脚类的尸体。在中国的云南出土的双脊龙化石似乎佐证了一点,两条完整的恐龙骨架扭在一起,其中一只是原晰脚类恐龙,而另外一只是双脊龙,后者的大嘴正好咬在前者的尾椎骨上面。
古生物学家根据化石的这种埋藏状况推测,这两只恐龙的死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在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中两败俱伤而双双死去。另一种就是可能这只原蜥脚类恐龙已经死去多日,尸体上的肉已经变质了,而这只双脊龙也许饿得太久,于是顾不上太多,开始大块朵颐,最终却因此中毒身亡。双脊龙是环特提斯海恐龙动物群的成员之一,因此全世界发现的它们的种类都大同小异,它们的化石甚至在南极洲也有发现,说明现在的冰开雪地的南极洲在当时可能是个温暖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