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标签是关于仿真恐龙网发布和分享恐龙百科知识,恐龙科普知识以及史前动物的一些科普信息!

文章

大型仿真恐龙

恐龙心脏化石的发现

世界上最为权威的两大科学杂志之一,美国的《科学》杂志在今年的4月21日刊登了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古生物学家罗素教授等人的一篇科研论文,报道了他们最新发现并研究的一种两足行走的小型素食恐龙——属于鸟脚亚目的奇异龙的心脏化石。

罗素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CT扫描技术探究了这个化石心脏的3D构造,发现奇异龙的心脏有两个心室和两个心房,这种心脏结构与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心脏结构相似,而不同于乌龟、蜥蜴等爬行动物。由此推测,奇异龙具有与鸟类和哺乳动物一样的生理机能。罗素教授因此肯定地认为,恐龙是一类具有高的新陈代谢水平、温血的活跃动物。

有关恐龙的生理机能特性自从在20世纪70年代被重新重视以后,经历了一场长达10年之久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恐龙到底是一群呆头呆脑、行动迟缓的冷血动物(也称为变温动物)还是一群新陈代谢率高、动作敏捷的温血动物(又称为恒温动物)。

认为恐龙是温血动物的阵营中的主将是耶鲁大学的巴克博士,他的主要依据有三点。首先,所有的恐龙都是腿部直立地“站在”地面上的,这不同于其它那些冷血的爬行动物四肢趴伏在地面上;其次,恐龙骨骼中的骨组织构造与温血的哺乳动物的骨组织构造相类似;第三,在现代的生态系统中(例如非洲草原),捕食者(例如狮子)与被捕食者(例如羚羊)之间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对北美洲恐龙动物群的统计显示其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比例与这个常数近似。

仍然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的反对派也提出了他们的依据。首先,直立不能成为温血理由,因为鲸类、海豹等海生哺乳动物并不是直立的,但是它们却都是温血动物;其次,有些海龟的骨组织构造也与哺乳动物的骨组织构造类似,但却是冷血动物;第三,巴克所做的有关北美洲恐龙动物群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比例的统计有随意性,因此得出的常数并不准确。

现在,恐龙心脏化石的发现证实了巴克博士的论断。这次,科学家第一次将高科技手段用在了古生物化石的直接的研究当中,用CT扫描层析的方法对这只生活在6600万年前的恐龙脏器化石进行了研究。日本京都大学的濑户口烈司教授评价说:“图象清晰地告诉我们,这只恐龙的心脏已经具有了独立的肺循环系统,它是恐龙温血假说的有力证据。”

古动物的软体能够保存为化石实数罕见。这次恐龙心脏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提醒古生物学家,如果能够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古生物学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很可能回会带来古生物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仿真恐龙租赁

恐龙为什么体型巨大

距今约1.5亿年前,地球上的统治者是恐龙,而其中的主角则是蜥脚类恐龙。蜥脚类恐龙是一种草食恐龙,身长最大的超过30米,脖子和尾巴很长,粗壮的四肢支撑着如酒桶般的身躯,这个家族中还包括了粱龙、腕龙、雷龙。

体现自然选择的矛盾

长期以来,生物学家对蜥脚类恐龙前所未有的庞大身躯充满了种种困惑。它们怎样具有如此庞大的体型?地球上其它陆地动物为何达不到如此“吨位”?现在,地球上最大的陆地动物是非洲象,重量不过在6吨左右。即便在恐龙家族,蜥脚类恐龙也属于重量级。成年霸王龙重量只有7吨,而最大的非蜥脚类恐龙、称为巨型山东龙的中国恐龙重量也不过16吨。

在德国波恩大学古生物学家马丁·桑德(Martin Sander)公布他的研究结果之前,这些疑问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桑德说:“在恐龙体态演变问题上,我们现在的理论条理更清晰。”过去六年,桑德领导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一直在破解蜥脚类恐龙之谜。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蜥脚类恐龙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物特征,在这些特征的共同作用下,它们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庞大身躯。

桑德的研究是从19世纪古生物学家爱德华·德林克·科普的观察结果开始的。科普注意到,动物的躯体随着进化发展而增大,这一理论被称为“科普法则”。中国北京脊椎动物古生物学与古人类学研究所科普法则专家戴维·霍尼(David Hone)认为,体型庞大具有许多进化优势。他解释说:“它们不易成为捕食对象,在寻找食物或交配对象时比竞争对手更有优势。我们还知道,大型动物一般更易遭遇灭绝的威胁。”

面临更多挑战

与身躯娇小的动物相比,大型动物吃得更多,繁殖速度更慢,一旦遇到困难或食物短缺,会面临更大的问题。美国布朗大学古生物学家克里斯丁·贾尼斯(Christine Janis)说:“像巨犀这样的身躯庞大的哺乳动物,它们的化石记录历史更短,而身躯娇小的哺乳动物的化石记录则更久。”所以,一方面,自然选择促使动物身体越长越大,另一方面,动物因走上这条道路而得到惩罚。这种对立力量之间的均衡避免大多数陆地动物的体重超过10吨。

体型庞大还带来其他一些问题。它们如何支撑自己庞大的身躯?身体所需要的食物和氧气又从哪里来?蜥脚类恐龙以其特有的方式克服了上述所有的挑战。蜥脚类恐龙最早出现在距今约2.2亿年前,很快长成了庞然大物。已知最早的蜥脚类恐龙是距今2.1亿年、15吨重的伊森龙。

20世纪90年代,贾尼斯的研究发现,蜥脚类恐龙身躯庞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独一无二的繁殖方式。同所有的恐龙一样,蜥脚类恐龙也下蛋。贾尼斯解释说:“哺乳动物体型越大,后代就越少。但是,大型恐龙可以同时拥有许多蛋和幼仔。虽然恐龙体型在不断增长,可幼仔的数量并没有减少。”

类似年轮的生长线

大象每四年产下一头幼仔,而在同一时间段,恐龙可以下数百个蛋。这样一来,蜥脚类恐龙就可以消除因其身躯庞大带来的一个危险。数量是蜥脚类恐龙在面临危机时,相比于大型哺乳动物具有更快反弹的潜力。支持贾尼斯这一论断的证据来自于对恐龙蛋化石的研究。蜥脚类恐龙留下了令人吃惊的恐龙蛋和窝的详细记录,有时里面还有保存完好的胚胎。恐龙蛋一般有鸵鸟蛋大小,一窝八个蛋。

蜥脚类恐龙巢穴并没有显露出亲代抚育的迹象,这进一步增强了成年蜥脚类恐龙繁殖更多后代的能力。但是,下蛋和缺乏亲代抚育并不能完全解释下蛋和不照顾幼仔的原因。于是,桑德又从其他方面入手欲进一步揭开这个谜团。他发现,身躯庞大似乎可以让蜥脚类恐龙生长速度更快。为了解恐龙增长速度,桑德研究团队利用显微镜对恐龙骨骼进行了检查。

大多数恐龙的骨骼上都有类似树木年轮的生长线(growth line)。根据桑德最后得出的结论,蜥脚类恐龙的新陈代谢很快,使它们可以相对快速地获得庞大体型。他说:“其它类型的恐龙都没有蜥脚类恐龙这么高的增长速度。”桑德的研究小组对一种重达30吨、名为马门溪龙的亚洲蜥脚类恐龙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快速的生长可以转化为惊人的体重增加。马门溪龙一年的体重最多可以增加2吨。相比之下,非洲象一年体重不过增加200公斤。

与鸟类一样复杂的肺泡

生长速度快当然有很多好处,可一旦动物拥有庞大身躯,它们如何应对身体和生活方式的需要?蜥脚类恐龙全都符合相同的基本身体构造:脖子长,脑袋小,庞大的体型如酒桶一般,腿部粗壮结实。桑德及其他研究人员认为,蜥脚类恐龙独特的身体结构是其具有庞大身躯的重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杰伊·霍坎南(Jyrki Hokkanen)揭开了这个问题——如何支撑和移动庞大身躯——的谜底。通过分析大型动物的骨骼和肌肉力量,霍坎南发现,即便是体型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它们的躯体也远未达到理论上限。他说:“腕龙的体型起码是别的恐龙的好几倍,但仍在陆地上行走。”所以,尽管大型蜥脚类恐龙笨重不灵活,但这一缺陷并没有抑制它们向更大的身躯发展。

一个相关问题是大型蜥脚类恐龙如何获得足够的氧气。2003年,美国俄克拉何马州萨姆诺贝尔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休·威德尔(Mathew Wedel)破解了这一谜团。威德尔发现,蜥脚类恐龙的肺部像鸟类一样。鸟类的呼吸效率远远超过哺乳动物。蜥脚类恐龙吸气时,空气充满肺部和体内的肺泡。也就是说,蜥脚类恐龙肺部的新鲜空气会不停流动,每次呼吸获得的氧气量是哺乳动物的2.5倍。威德尔说:“蜥脚类恐龙拥有一套肺泡系统,且它们同鸟类的肺泡一样复杂。”

恐龙时代的精英

蜥脚类恐龙独特的身体结构则解释了这种80吨重的庞然大物如何可以获得足够的食物。当今地球上最大的陆地动物都是食草动物,靠吃进大量没有营养的植物生存。这便要求食草动物不停地吃下去。例如,大象一天当中有18个小时在吃东西,每天消耗掉200公斤的植物。按照这些大型食草动物的标准,蜥脚类恐龙要吃饱一天至少要吞下1吨植物,它们怎么能做到这一点?

桑德发现,蜥脚类恐龙像长颈鹿一样的脖子和小脑袋此时起了关键作用。脊椎轻可以让蜥脚类恐龙的脖子长得更长,增加了捕食范围。如此一来,蜥脚类恐龙站着不动,它们的脖子照样可以上下左右觅食,从而节省了体力。此外,蜥脚类恐龙不是咀嚼食物,而是用挂钩似的牙齿将枝叶从植物上咬下来,整个吞入腹中。

正是由于独特的繁殖和生长方式及身体机构,蜥脚类恐龙才能克服庞大身躯带来的诸多限制。毫不夸张地说,蜥脚类恐龙就是恐龙时代的“精英”。

仿真恐龙制作

恐龙灭绝又有新解 都是水星轨道摆动惹的祸

距今约6000万到70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过一件大事,那就是生物界“霸主”恐龙的突然消失。恐龙的灭绝是如此神秘,个中原因至今还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有人说恐龙可能是得癌症死的,还有人说“凶手”可能是一场罕见的干旱。 目前科学界比较广为接受的“外星撞击说”认为,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最近又为恐龙的死因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他们认为,恐龙之死是水星惹的祸。加利福利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太空生物学中心的布鲁斯·朗纳加尔称,他们的电脑模拟表明:6500万年前,水星的轨道发生摆动,导致一颗小行星飞向地球,成为恐龙大灭绝的罪魁祸首。

朗纳加尔和他的同事使用电脑模型对2.5亿年前的太阳系进行了“还原”。他们特别着重于计算每个行星的近日点—运行轨道上最接近太阳的点。行星的近日点通常以数百万年为周期围绕着太阳运转。由于星体间的作用力,这种周期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轻微的改变。朗纳加尔等的最新研究发现,近日点周期的这种改变,会对行星内部产生一种“敲击效应”,并进而改变行星的轨道。他们的模型表明,6500万年前,水星的轨道因此而发生摆动,并对太空中的一个小行星带产生影响,增加了其中的小行星离开轨道的几率。水星的摆动并不足以使大量小行星进入地球,但朗纳加尔认为,它很有可能使单个的小行星走上与地球相撞之路。朗纳加尔等人的解释实际上仍可归入“外星撞击说”,不过是为毁灭恐龙的那场大撞击找到了一个初始的“推动力”。尽管如此,还是有其他一些研究人员对把水星轨道摆动与恐龙灭绝之间联系起来持怀疑态度。

机械仿真恐龙

原始的尾羽龙类 — 干戚刑天龙

尾羽龙科(Caudipteridae)是窃蛋龙类的一个原始类群,是最早被发现具有类似现代鸟类正羽的恐龙类群之一,对窃蛋龙类早期演化和鸟类起源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目前已知尾羽龙科的2属3种均发现自我国辽宁西部的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地层。其中邹氏尾羽龙和董氏尾羽龙手部保存较好,它们最突出的特点是手部第III指极度退化,仅剩两根很短的指节,其指式为2-3-2,不同于其它大多数非鸟兽脚类恐龙的2-3-4,另外义县似尾羽龙没有保存手部骨骼。有学者依据这一特殊的指式,加上缩短的尾部,缺失的髂骨上髋臼冠等特征,甚至认为尾羽龙不是恐龙,而是次生失去飞行能力的鸟类。

仿真恐龙厂

排名前三的梦Night史前动物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每次看到这些可怕的史前动物时,都会惊恐吗?尽管它们使我们不寒而栗,但还是值得保留。这种刺痛的生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时代之前存在的事物。

史前动物
您会想知道人类的身材。如果是平时的尺码呢?他们曾在哪里看到如此巨大的生物?照片不是在他们的睡眠中困扰他们吗?

这是最可怕的史前动物,它们会唤醒您出汗。但是,这种刺激可能会令人兴奋。

节肢动物–史前动物
您当然想知道在看到任何史前动物后是否可以尖叫。如果是,则尝试在下次步行时进入Artropleura 博物馆。或更确切地说,您将被张开嘴巴困住。

节肢动物-史前动物
它是被发现的最大的无脊椎动物之一,它没有任何捕食者,例如安全的伙伴。但是,它会立即在防御上提升并直视您。是的,令人毛骨悚然!

这个8.5英尺长的千足虫来自石炭纪,一直到较低的二叠纪时代的阿瑟尔山脉。随着干旱开始蔓延,该生物灭绝了。

梭龙
如果您的朋友告诉您旅行时遇到了鲸鱼,您会如何反应?你会皱着眉头吐出他是潜在的疯子。

但是后来,鲸鱼才在大约5000万年前移居。现在,这些海洋生物生动地解释了“适者生存”一词。很难弄清楚陆地上的动物将如何沉迷于潮湿的栖息地。

梭龙
蜥脚龙通常被解释为蜥蜴王。这是一个60英尺的三英尺脚架,被丑陋的叮咬使您变成另一个可怕的生物。它的化石似乎持续了大约35至33.9 Mya。火山活动或突然的气候变化促使它们灭绝。据信气候变化已经影响了海洋循环周期。

肉co
这些冰河时期动物最常见的恐怖特征是它们巨大的体形和不寻常的形态和特征。什么爬行动物或鳄鱼长40英尺?那时候出生的尺寸是20英尺?

肉co
Sarcosuchus 是一种鳄鱼,一种爬行动物,类似于生活在非洲和南美的动物。它有一个6英尺长,132颗牙齿的框架。这个灭绝生物最可怕的是它的大小。与当时的恐龙相比,这种动物很容易在它们上行走。它甚至会以恐龙为食。它的主要饮食是大型鱼类和大型陆生动物。

此类怪物灭绝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天气条件不利或食物不足。

结论
尽管这些史前动物令人毛骨悚然,但您始终渴望了解它们的相似之处。动画丛林动物的发明可以帮助您弄清它们如何行走以及如何凝视。而且,即使我们无法与某些冰河时期的动物进行真正的互动,也总是很高兴认识他们。

谁知道,您可能会遇到一片荒芜的森林。您可能会使用不确定的动物友好方法来挽救生命。

仿真恐龙展览

恐龙世界的十大有趣事实:有些恐龙能活到300岁

关于恐龙,古生物学家还有很多不甚了解之处——但基于目前已经了解的情况来看,研究和观测这些生物似乎是很有趣的。约2亿3千万到6600万年前,地球上生活着许多种恐龙,它们有着长得令人惊奇的寿命,和极快的奔跑速度。而接下来便是一些有关恐龙的事实。

1.尤赛恩·博尔特跑得比霸王龙还快

电脑模拟霸王龙的跑动情况显示,它的最高时速约为29公里每小时。虽然这并不足以赶上汽车,但抓住大部分人类已经是绰绰有余了。这是说,除非你是一名像尤赛恩·博尔特一样的运动员,跑步时速为44公里每小时,你才不会被抓到。就算是博尔特,也得拼命奔跑才能摆脱似鸸鹋龙(Dromiceiomimus)的追捕,这种恐龙的最高时速为60公里每小时。

2.有些恐龙能活到300岁

“古生物学家估计,大型恐龙的寿命在75岁至300岁之间。然而,这些估计是以我们已经掌握的冷血动物的信息为基础的,如果恐龙是暖血动物的话,它们的寿命就会比这短了。”劳拉·米尔斯(Mears)这样写道。大多数估计结果认为,最长寿的恐龙寿命至少有75岁,最高则长达3个世纪,虽然确切年龄还存在争议。也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恒温动物,即它们的体温能近似于保持不变。此外,有些恐龙体型太大,如果它们是暖血动物的话,就会从内部被“煮熟”了,这说明它们确实是冷血动物,而且有很长的寿命。与此相对的是,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古生物学家迈克尔·德米克(Michael D’Emic)认为,恐龙和今天的哺乳动物一样,是暖血动物。去年有些研究者认为恐龙既不是冷血动物,也不是暖血动物,而是处在这两者中间。但德米克并不认同这种看法。他考虑了从化石中得出的恐龙的重量和生长速率,对它们的新陈代谢做了判断,从而得到这番结论。

3.恐龙曾经历过两次大灭绝

大多数人都知道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小行星撞击地球,清除了地球上超过百分之七十五的物种。然而,这并非是恐龙经历过的第一次大灭绝。两亿一百三十万年前,恐龙在晚三叠世-侏罗纪时也经历过一次灭绝。们认为,那次灭绝扫除了许多陆生动物,但也使得体型庞大的恐龙成为史前世界的主宰。 “在晚三叠纪末期发生过一次大灭绝,许多陆生动物都因此而销声匿迹,为有些体型巨大的恐龙的演变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米尔斯解释道。

4.有些恐龙有羽毛,但不会飞

如果你看了电影《侏罗纪世界》,你也许会注意到,就像之前的《侏罗纪公园》一样,伶盗龙(velociraptors)被描绘成吓人的、没有羽毛的生物。但近几年的研究显示,有些恐龙实际上是身覆羽毛的——虽然它们显然飞不起来。 “别去管你在课本、博物馆中看到的图片,现在我们知道,大多数恐龙既不吓人,也不光秃秃。”米尔斯说道。 “ 我们已经知道,两足的兽脚亚目食肉恐龙是有羽毛的,但在2014年,在西伯利亚发现的一种恐龙也有羽毛,说明鳞片在恐龙演化过程中很早就被羽毛取代了。”

5.霸王龙的存活时间比剑龙更靠后

“虽然霸王龙和剑龙(Stegosaurus)常常被描绘在一起,但这两种恐龙根本不可能同时同地出现。”米尔斯说道。“剑龙生活在侏罗纪时期,而霸王龙直到白垩纪时期才出现,比剑龙晚了8千万年。”

6.恐龙身上的跳蚤大小为现代跳蚤的十倍

如果你觉得现代的跳蚤很可怕的话,多为恐龙想想吧。

证据显示,在白垩纪时期(1.45亿至6600万年前)和侏罗纪时期(2.01亿至1.45亿年前),侏罗似蚤(Pseudopulex jurassicus)和巨大似蚤尤为喜爱寄居在恐龙身上。这意味着,它们有着足够长的爪子,能抓在恐龙身上,还有类似皮下注射器的口器。最大的雌性似蚤约有20.6毫米长,雄性则为14.7毫米长。“化石显示白垩纪和侏罗纪的恐龙身上寄居着一种类似跳蚤的昆虫,约为今天跳蚤体型的十倍大。”

7.最大恐龙蛋约有48厘米长

“最大的恐龙蛋是在上世纪90年代于蒙古发现的,约有45厘米宽,60厘米长。”米尔斯说道。“和人类体型相比,恐龙蛋简直小得令人吃惊。”

8.阿根廷龙比蓝鲸还要长

体型最大的恐龙归属谁家始终饱受争议,但阿根廷龙的体型之大无人存疑,体重达70吨之重。阿根廷龙(Argentinosaurus)生活在9700万至9400万年前,体长约40米,身高约7.3米。而蓝鲸也只有30米长,虽然它体重更惊人,重达200吨。此外,研究者们刚刚得出结论,此前被认为是最大的恐龙无畏龙(Dreadnoughtus)实际上并没有科学家们以为的那么大。
研究者们对由古生物学家于2014年在南美洲发现的一种罕见化石进行了分析。这一巨大的化石发现于巴塔哥尼亚(Patagonia),几乎所有主要骨头都完好无损,使得科学家能够对它的总体大小进行估测——最终测量结果为26米长,40吨重。

9.首次有记载的恐龙化石于1677年在牛津发现

历史上首次有科学记载的恐龙化石为斑龙(Megalosaurus)化石,在1824年由威廉·巴克兰(William Buckland)正式命名。而实际上,它是由牛津大学教授罗伯特·普劳特(Robert Plot)于1677年发现的。当时他认为,这可能是恐龙的下肢骨。直到一百多年之后,巴克兰先生才成为了为恐龙正式命名的第一人。如今我们知道,这种肉食性恐龙名为斑龙,7米长,1.1吨重。

10.恐龙今天仍然存在

“19世纪时,人们发现了一种名为始祖鸟(Archaeopteryx)的恐龙化石,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恐龙和今天的鸟类之间存在联系。”米尔斯说道。“人们认为,早期鸟类从侏罗纪晚期的兽脚亚目肉食恐龙演变而来,其中有些挺过了大灭绝,逐渐产生了今天我们熟悉的鸟类。但和恐龙相似的不止是鸟类,现代鳄鱼的祖先也被认为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有些人认为,这两种生物之间也存在某种关联。

仿真恐龙制作

大恐龙产的蛋就一定很大吗

恐龙种类繁多,大小悬殊很大,可从发现的大量恐龙蛋化石来看,虽然大小也不尽一致,但是差别不是很大。事实是恐龙产的蛋的大小,并不与其身体大小成比例地增长。如果成比例的增长,那些数层楼房高的大恐龙势必就要产出18英寸电视机大小的蛋才是。可我们从未发现过这样大的蛋化石。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蛋化石才篮球那样大,而且极少见。

恐龙蛋比现生的鸟蛋大,但是跟恐龙的身子相比却显得很小,尤其是大恐龙的蛋更是如此。为什么大恐龙产的蛋也不大呢?科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假如恐龙下的蛋太大了,蛋白、蛋黄就多,对蛋壳的压力就大,蛋壳承受不了,极易破碎。如蛋壳太厚,恐龙宝宝出壳时就很困难了。宝宝弄不破蛋壳,出不来,就会死在蛋中。再说蛋太大了,目标也大,容易招致敌害,不易存活。

还有蛋的体积太大,恐龙产出的蛋的数量就要减少,这对恐龙的传宗接代十分不利。因为现生爬行动物的幼仔成活率是很低的,所以推测恐龙幼仔的死亡率也很高,恐龙也与现生爬行动物一样,采取多产蛋、产小蛋的办法来增加后代的数量。刚出壳的恐龙虽小,但一生都在长个儿,而且寿命很长,所以能够长成大个子。

恐龙骨架装饰新选择

恐龙骨架装饰新选择

恐龙骨架又叫化石,是恐龙死后,骨骼组织被泥沙掩盖,经过几千万年隔氧环境下的沉积,骨骼石化,形成了化石,不仅如此还有一些恐龙蛋也成为了化石,市场上常见的骨架有真品和仿真恐龙。

仿真恐龙骨架很酷,新潮,成为室内装饰新选择,正日益成为收藏家的新宠,本周在巴黎拍卖的异特龙和梁龙的骨架化石,就被定义成时髦的室内装饰品。

以往恐龙骨架只属于科学家了,而现在只要通过合法拍卖,就可以领走一个巨大的神秘恐龙骨架化石。这让一些中国买家和欧美的超级富豪争相竞争。但是,因为恐龙骨架存世量低,全世界每年只有大约五只骨架被拍卖。

恐龙骨架装饰新选择

恐龙骨架装饰新选择

看到这里,仿真恐龙制作行业似乎迎来春天,业内拥有高潮的制作工艺,能够根据科学家复原的照片制作非常逼真的骨架。目前行业所制作的骨架大量用于许多国家博物馆,科普展览以及一些商业装饰中。

仿真恐龙制作的骨架采用泥塑造型,然后使用脱模方法制作出模具,最后再进行塑模。制作工艺精湛,但是造价却相当便宜。不仅如此,制作完成后还可以使用特殊工艺做成真实恐龙化石骨架质感。

仿真恐龙模型

中国最早被命名的恐龙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龙产地之一,中国的恐龙化石发现地遍及东西南北。云南、四川、山东、内蒙、新疆等地都以出土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而闻名于世。与这些恐龙大省相比,黑龙江简直有点儿“默默无闻”了。可是你知道吗?中国最早被科学地命名的恐龙化石却正是发现在黑龙江省、黑龙江畔的一个小渔村附近,这个小渔村就是嘉荫县的渔亮子。

由于黑龙江水的长期侵蚀,沿江两岸的地层不断地被剥蚀,里面埋藏的恐龙化石就不断地被冲刷出来,暴露在江边的河滩上。当地的渔民发现了这些化石后非常惊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粗大的动物骨骼。消息不迳而走,被对岸的俄国军官听到了,就前来调查并采集化石。最初,俄国人把这些大化石骨头误认为是猛犸象,而且在俄国伯力地方报纸上作了报道。俄国地质学家被这一报道所吸引,从1915年至1917年连续到我国进行了三年的大规模考察和发掘,采集到一批恐龙化石。他们把采到的化石进行了修理,并配上三分之一的石膏模型,把这些化石装架起来,陈列到彼得堡地质博物馆里。研究认定,这是一种鸭嘴龙,高4.5米,长约8米,俄国地质学家把它命名为满洲龙。

嘉荫出土的这些满洲龙化石颜色大多是深褐色或黑色,埋藏在砾岩中,石化程度很高,质地坚硬,黝黑发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含化石的砾石层是含油层位,因此地下的石油长期浸泡化石的缘故。

鸭嘴龙是恐龙家族中的晚辈,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是一类以植物为食的素食恐龙。它们那两条巨大的后腿与长长的尾巴构成一个类似于三脚架的装置,足以支撑其笨重的躯体。它们前肢短小,自由地悬在身体上部,可以用来抓取树上的枝叶。它那高昂的头上长着一张偏平的鸭子似的嘴,嘴里长着数百颗小牙齿。这些牙齿呈棱柱形,牙根细长,一层层地镶嵌排列着。这样,当上层牙齿磨蚀殆尽,下层的牙齿就长上来补充。因此,鸭嘴龙就有了能够自我修复和更新零件的用于研磨粗纤维性食物的高效器官,这也许正是它们特别适应于白垩纪晚期的生态环境的原因,因为,到了白垩纪晚期的时候,地球上柔软的蕨类植物已经衰落,而多粗纤维的、较硬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已经开始成了地球植被中的优势类群。

嘉荫县不仅出土了属于鸭嘴龙的满洲龙化石,还发现了似鸟龙化石和大量的植物化石。对这一生物群落的研究和分析表明,现在如此寒冷的黑龙江畔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气候温暖潮湿、植物茂密繁盛,气候条件与现代的海南岛差不多。

令每一个中国人深感遗憾的是,中国出土的第一条被科学命名的恐龙并没有被珍藏在中国。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地质学工作者和古生物学家在那条恐龙的附近又找到了新的恐龙化石地点,发掘出了一批新的满洲龙化石。这些化石现在陈列在黑龙江省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等科普场所里,正在向观众讲述着6500万年前的故事

仿真恐龙租赁

恐龙是什么时候灭绝

大约在6500万年前,恐龙就完全消失了。自从发现有恐龙存在之后,人们就热衷于研究恐龙的灭绝。在超过1亿5000万年的时间里,各种恐龙一直在地球上繁衍,可是到了中生代白垩纪的末期,这种动物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全部销声匿迹了。已经证实,三叠纪的沉积作用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

关于恐龙的灭绝,一直是众说纷纭,科学界有上百种理论,不过其中大多数理论站不住脚,经常可以被推翻。传说是洪水导致恐龙灭绝,但这种观点显然不正确。因为当时不只有恐龙,还包括很多原始海洋动物也都灭绝了,而许多陆生动物则明显没有受到伤害。因此怎么可能是洪水导致了恐龙的灭绝呢?还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人类消灭了恐龙,这更加荒谬。因为人类在恐龙灭绝的6000万年以后才出现在地球上。恐龙的巨大和笨重在某程度上要为它们的灭绝负责,可以肯定还有其他原因,因为就连体型最小的、跑得最快的恐龙也灭绝了。

值得思考的是,恐龙习惯在陆地上生活,在它们消失的同时,所有的海蜥蜴、菊石、很多海里的其他小动物和陆生动物都同时消失了。这些物种可能出于相同的原因灭绝了。